1
附录 B6:重大危险源告知卡(氨)
主要危害因素
主要特性及事故类型
氨
Ammonia
中文名称:氨
危规分类:有毒气体
英文名称:Ammonia
分子式:NH3
分子量:17.03
GB2.3 类 23003
UN NO.:1005
储存场所最大容量:
重大危险源等级:
理化特性:
无色、强碱性、极易挥发的气
体、有刺激性恶臭气味。
熔点:-77.7℃ ;沸点:-
33.5℃ ;引燃温度:651℃;
爆炸极限%(V/V):27.4%~
15.7%
相对密度(水=1):0.82(-
79℃)
相对密度(空气=1):0.6
燃爆特性:易燃,遇明火、高热可能发生火灾;与氟、氯等
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。易爆,施压后形成液氨,挥发
的可燃气体遇明火、高热可能发生
爆炸。罐内着火压力升高,
罐体可能发生
爆炸
罐体、管道破损可引起
泄漏,造成
泄漏
健康危害:有毒,对眼、
呼吸道粘膜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。
急性氨中毒引起眼和
呼吸道刺激症状,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
围炎,肺炎,重度中毒者可发生中毒性肺水肿。高浓度氨可
引起反射性
呼吸和心搏停止。可致眼和皮肤灼伤。
火灾
爆炸
氨
泄漏遇易燃、可燃物等,点火源等激发足够能量
容器
爆炸
超压,内部压力造成压力容器超过设 计值
中毒和窒息
氨气浓度达到危险浓度、
人员吸入有毒气体
灼烫、低温冻伤
人员接触低温及高温
设备、管线裸露部分
安全防护要求
建筑物、管道、管件等
设备设施质量及设计、制造、安装、使用符合要求
安全附件(压力表、安全阀等)齐全、有效,定期校验
一级动火区域管理,场地严禁烟火,控制与消除火源;灭火剂:干粉、二氧化碳、雾状水、
抗溶性泡沫、二氧化碳、砂土
保持容器密闭良好,采用防爆型照明、通风设施,并设置防静电接地。禁止使用易产生火
花的机械
设备和工具。
储存于阴凉、通风的库房。远离火种、热源。库温不宜超过 30℃。应与氧化剂、酸类、卤素、
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,切忌混储。
储区应备有
泄漏应急处理
设备。配备足够应急设施及防护用品如报警装置、喷淋装置、正
压式
呼吸器、防护服、滤毒罐、洗眼器、风向标等,并定期演练
操作
人员掌握必要安全相关知识培训,掌握必备技能,持证上岗,遵守各项规章制度,按
2
规程操作定期巡检
建议操作
人员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,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,穿防静电工作服,戴
橡胶手套。建议应急处理
人员戴自给正压式
呼吸器,穿防静电工作服。空气中浓度超标时,建
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(半面罩)。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,必须佩戴空气
呼吸器。
保持
设备运行正常,管道密封良好,
设备无跑、冒、滴、漏现象等
应急救援措施
皮肤接触: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,用大量清水或 2%硼酸液彻底冲洗。就医。
眼睛接触:立即提起眼睑,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 15 分钟。就医。
吸入:迅速脱离现场至通风处,保持
呼吸道通畅。如
呼吸困难,给输氧。如
呼吸停止,立
即进行人工
呼吸,就医。
火灾、
爆炸:穿防火防毒服,佩戴合适防护用具,站在上风向尽可能远距离启用喷淋水、
消防水稀释等合适的消防设施
设备。
为了避免易燃气体的累积和重燃,消防
人员必须如有可能,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切断氨气
泄漏源,然后根据燃烧的物质灭火。若不能切断气源,则不允许熄灭
泄漏处的火焰。用大量水
冷却容器,直至火灾扑灭。容器突然发出异常声音或发生异常现象,立即撤离,切勿在储罐两
端停留。
泄漏: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,无关
人员从侧风、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。启用防
爆风机,合理通风,加速扩散。将产生的大量废水引入事故池统一收集处理。
公司应急联系电话:
急救电话:火警 119、医疗 120
责任部门:
责任人:
联系电话: